广州市黄埔青少年维和军旅夏令营与您分享!两妈妈面对孩子提问截然不同作法:要教育不要教训
两妈妈面对孩子提问截然不同作法:要教育不要教训
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
只会教训孩子的家长与善于教育孩子的家长,是孩子长大后成为庸才还是天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。
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说,“北大宁招5岁爱提问的孩子,也不愿招只会埋头考高分的学霸。”(点此阅读)常春藤等顶级名校越来越注重考察孩子的“批判性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”,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——学会提问。
但问题是,每个孩子都曾特别爱提问,都曾有过一段“十万个为什么”时期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有的孩子渐渐失去了好奇,对任何事情的态度都是“就是这样的啊”,而有的孩子却能在“天马行空”的基础上,更加清晰地思考、更具逻辑地表达,提出一个又一个高质问题,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判断。
拉开这种差距的是什么呢?是孩子是否有一个/一对善于激发其问题意识,并巧妙引导提问的家长。
“把你做成人肉包子!”
第一个故事,发生在一个妈妈和她的两个儿子身上。一次,三人外出吃饭,哥哥弟弟为了争一辆小汽车吵起来了,妈妈不堪其扰,对哥哥说,“跟你讲过多少次了!出来吃饭不要吵!”
哥哥很委屈,说弟弟抢自己的汽车。结果妈妈给出了一个“标准答案”:“他要你就给他啊!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因为你是哥哥,你要让弟弟啊!”
“为什么?那我这辈子不是完了吗?我永远不可能比弟弟小啊!”
虽然孩子的这个反问很有道理,但是妈妈的耐心已经用完了,她对儿子说,“你再不把汽车给你弟弟,我就叫老板娘来把你做成人肉包子!”问题随之解决,但我们都知道,这个哥哥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。
这是过去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的提问时,常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——“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”,在当下看来,孩子的问题确实“解决”了,但是,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了么?下次,下下次,他们还会鼓起勇气去提问么?
结论可想而知。因为孩子已经知道,回应他的只会是教训,而不是教育。
攒钱买蚊帐的美国女孩
第二个故事,主人公是美国女孩Katherine。在她5岁的时候,她看到了一部非洲纪录片,上面说,非洲每三十秒钟会死掉一个小朋友,然后,Katherine就在沙发上数“1、2、3……”一直数到了30,然后和妈妈说,“非洲又死了一个小朋友。”
如果是前面谈到的“人肉包子妈妈”,一定会对Katherine说,“非洲死小朋友跟你有什么关系?”但Katherine的妈妈不是这样的,她问女儿,“他们为什么会死呢?”然后一起上网去搜查,发现,哦,原来是因为疟疾!
“为什么疟疾会让孩子死掉呢?”
“蚊子传播疟疾,非洲有很多蚊子。”
“我们这里也有蚊子,他们为什么不把蚊子挡在外面呢?”
“因为非洲很穷,没有钱去买蚊帐。”
……
母女俩就这样一来一回聊了很多。没过多久,Katherine妈妈接到Katherine班主任老师的电话,告诉她,Katherine已经很久没交点心费了。她一问才知道,孩子是在攒钱给非洲小朋友买蚊帐!
如果是前面的人肉包子妈妈,可能会对孩子说,“你买什么蚊帐!这个钱是给你吃点心用的!”但是Katherine妈妈非常感动,她带着Katherine去买蚊帐,还在网上找到专门送蚊帐到非洲的基金会“Nothing But Net”,捐赠了出去,Katherine还因此获得了一张奖状——“致敬最年轻的捐赠者”。
一个看似不着调的问题,一场亲子间不经意的讨论,可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。
受到鼓舞的Katherine把自己的洋娃娃、旧书和旧玩具都拿出来卖,还设计了创意奖状作为赠品,虽然募款很顺利,但钱还是不够用。
她又问,“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呢?我该怎么找到他呢?”
“是比尔·盖茨,”Katherine的妈妈和老师都这样鼓励她,“为什么不给他写封信呢?”然后Katherine就真的到比尔·盖茨的社交网站上去留言了,而后者还真的回复了,回复的方式也很酷——直接给前面提到的基金会,捐赠了300万美元。
可以说,Katherine挽救了百万非洲小孩的性命。当然,比尔·盖茨也得到了一张Katherine自制的奖状。
要想孩子会提问
家长须知这三点
回顾整个过程,Katherine妈妈起码做到了这三点:
第一,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问题意识。当孩子流露出对某个议题的兴趣时,停下来做深入的讨论,而不是打断孩子的思路,拒绝和孩子沟通。
第二,耐心地启发孩子提问的技巧,这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起点。
第三,对孩子的问题摆出平视的姿态,不把孩子当孩子,不把自己当老师。
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。广州黄埔青少年维和军旅夏令营与您一起分享!